評論

評論者:foro08 ( 專家 5 )
擅長領域:英文 | 台灣史
評論時間:2008-01-04 12:50:51
網友正面評價 90% ( 共有 63 人評價 )

評論對象:
何為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奇蹟及其來由


台灣經濟奇蹟一般乃指起自1960年代台灣驚人的經濟發展成果。其所以有如此成就,通俗看法不外乎如下因素:日本遺留基礎、美援及日本支援、土地改革及國民黨人才、政治危機意識、台灣中小企業刻苦奮鬥等等。

這些看法難謂不當,只是未經反覆思辨,則不免流於見樹不見林之譏。吾人仍須質疑:何以戰後所謂「亞洲四小龍」並未包括東南亞那些人口與資源更具優勢的國家?何以中國、越南如今也能成功複製台灣當年的勞力密集產業發展經驗?也就是說:台灣經濟奇蹟的消極(共通)因素為何?積極(獨特)因素又是什麼?或者說,台灣成功其真正的策略因素 (非指別人也可仿傚的執行面) 究竟是什麼?

如若考察台灣的歷史發展,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台灣發展以轉口及出口為導向的貿易體系,進一步塑造台灣的海洋文化。因而,台灣在歐洲海權的殖民統治之下,引入重商貿易文化,並開發蔗糖、稻米生產技術,對往後三百多年的台灣社會發展影響至大。「米糖經濟」(及其後的茶葉與樟腦),從此主導台灣的經濟發展。日本治台打破了大清治下的停滯狀態,也改變了台灣經濟發展的命運。

日本的殖民統治,戮力於台灣現代化建設 (如衛生、教育、金融、交通、水利、水電設施等方面),派遣第一流人才赴台,終使台灣譽為亞洲眾多殖民地的典範,並為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定重大基礎。尤其後期並配合工業發展政策,使台灣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即已超過農業產值,具備了經濟起飛的初期條件。

唯自日本發動戰爭以迄1960年前後,台灣經濟幾乎處於閉鎖的黑暗時期;此一期間,包括戰爭的破壞、陳儀的殺戮掠奪及蔣介石的潰敗來台,已使台灣的經濟發展大幅後退。其後幸有美援挹注,解決了台灣財政赤字危機和缺乏外匯的困境。台灣經濟再度起飛,要等到1960年代初期國民黨將管制放鬆,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出口帶動下,整體經濟才又快速成長。一般認為,1966-1980期間是經濟起飛階段 (1970年代,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0.2%1980年代則為8.1%)

由是觀之,台灣的經濟發展奇蹟主要乃取決於三個策略因素:日本的建設基礎、台灣人特質及戰後大環境。至於國民黨的角色,它只是維持了一個起碼環境,讓台灣中小企業得以生存發展(如換上任何另一政權,最差結局也不外乎如是)。亦由歷史可知,只有隔離中國這個淵藪,台灣經濟發展才有希望與繁榮。
[本文原刊Yahoo!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08010403384

 

 


Copyright © 2011 Thomas T. Wang 王添地部落格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