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由時報【社論】2011-1-13

 

最近一席「公務員錄取率只有三%,你考得上,政府就給你保障」的話,引爆爭議延燒多日,至今仍未平息。政客的「失言」何其多,為此還曾有「大嘴巴」條款之議,為什麼獨獨這個「失言」會始終過不去?因為,做為一個少數特權階級的既得利益者,這句話挑動了存在於台灣社會長達五十年外來統治所遺留的正義問題,雖然二十年民主化使外來統治者加諸於這塊土地上的枷鎖逐漸鬆綁,但是有關「轉型正義」的議題仍然未能克竟其功,這塊暫時隱藏在每個人心靈中的歷史烙印,隨著國民黨二度執政的近三年間,透過其政策的施行,頗有死灰復燃之勢,本來已經引起廣大人民的不安,而「你考得上」的提問,則一舉揭開了大家心頭上的瘡疤,也重新撕裂了傷口。因此,對於最近社會上瀰漫的忿忿不平情緒,有識者不能單純視之,必須利用這個機會把所有的問題攤開,才有解開族群、階級、歧視等死結的可能。

所謂「公務員錄取率只有三%」,這是當前時空下的現狀,與一九九五年之前採計的十八%軍公教優存,根本是兩碼子事。到底什麼樣的人在獲取十八%的好處?必須回到當時的時空下來檢視,才是理性的態度。台灣的公務員高普考是於一九五年開始實施,其法源是國民黨從中國所帶來的「憲法」。依據這部「憲法」的規定,蔣氏政權即在台灣這個小島上以全中國的分省區定額制度錄取公務員,於是一九五年的高考,人口占八十五%的台灣人只錄取七人,中國省籍者為一七九人(高達九十六%)。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以一九五一年為例,當年的高普考到考總人數合計有二四九人,台灣人報考者約三分之一,但是經過省籍定額分配,台灣人的錄取率為五八四分之九;這樣的情況雖經逐年調整,但到民國七十年代,仍維持一八六分之一,甚至一九九一年的高普考定額數,合計取五九九名,台灣人只增加分配到二十一人,何曾有過「三%」?直至一九九二年因修改戶籍法廢除了本籍制度,高普考才終止此一歧視分配,這種不公平現象距今只有短短二十年,不但不遙遠,簡直近在眼前。

很多人不知道,高普考的偏頗取才,其實相對於特考,是小巫見大巫。所謂的特考,其錄取率與錄取人數都遠高於高普考,這才是取得公務員身分的最主要管道。其中有兩類特別值得注意,一個是甲等特考,二是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員。甲等特考的位階高於高考,二○○○年之前一共只舉辦過九次,由於錄取者多為現職高官,因此早有「黑官漂白」的譏諷。若翻看歷年的錄取名單,馬英九總統等諸多權貴,都是經由這個管道取得身分的,由此看他們今天捍衛十八%,也就不言可喻了。至於第二種,根據學者駱明慶的研究,一九五一至一九九一年,軍人轉任特考共錄取了六萬七千多人,錄取率高達四十四%,占同時期高普考錄取人數的八十三%,十分驚人,這類人因需具職業軍人身分,因此名義上雖無省籍優待,實質上卻有省籍優待的效果。

不但如此,十八%也引發了大家對於「黨職併公職」的不愉快記憶。換句話說,有一群人不但取得公務員的身分比「一般人」容易,他們在年資的計算上也取得與「一般人」不同的特權。其實,銓敘部早就清查發現,行憲以來曾被認定可併計公務年資者,何只國民黨職一項,還有其他「八大類」,包括「日據時代年資」、「經歷證明採認」、「臨時人員」、「約聘僱人員」、「援外人員」、「教育人員」、「私部門人員年資」及「其他」,名堂可多了,離譜如中國童子軍總會、青年服務團等等,都可加計為公務員年資,接受人民給予的福利與供養,退休後再領十八%。

這種不公不義誇張到何種地步?依據二○○○年內政部的調查顯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退休金、撫卹金和保險給付的,所謂的「外省籍」有四十七.三%,台灣人只有六.七%;主要靠子女奉養者,台灣人有五十四.六%,「外省籍」只有十九.四%,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在台灣,不同的族群,退休後的尊嚴迥然不同。此外,軍公教的各種免稅、津貼、軍人水電半價之外,一九九四年以前公務員子女因教育補助幾乎可以免費念大學,這點更為中研院學者吳乃德直指為「外省人教育程度較高的原因之一」。換言之,這些種種立足點的不平等,都來自於國家制度刻意造成,今天馬英九統治集團若不飲水思源、改革檢討、恢復正義,還要得了便宜賣乖,在傷口上撒鹽,自認高級優越,那麼就只有人神共憤,直到被推翻下台為止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13/today-s1.htm#

 

 


Copyright © 2011 Thomas T. Wang 王添地部落格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omas66 的頭像
    Thomas66

    Thomas66's Blog

    Thoma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